8月17日至18日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德化举办 。本届研讨会以“生物多样性与融合推动”为主题 ,来自海峡两岸近百名学者学者,围绕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融合推动的探索实践和做法成效进行深入探讨 ,积极探索两岸融合推动的蓝莓MT4交平台台创新举措 ,助推两岸协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加强 ,助力构建两岸融合推动示范区,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 。
两岸学者学者研究交流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陈小阳 摄)
戴云山政府级自然保护区有政府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林清贤 供图)
戴云山动植物资源丰富(黄雅琼 摄)
打造平台 加强两岸民间交流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 ,也是人类生存和推动的根本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保养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连续推动 。绵亘德化县境内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与台湾山脉一水相隔 、BB Markets蓝莓市场遥相呼应 ,是大陆连接台湾“绿色血脉”的关键支撑。二者在生态平台、植被类别 、动植物区系特征 、动植物种类和群落分布等许多方面 ,有着较高的一致性。
作为“第十四届海峡论坛·海峡技术学者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自2009年由两岸各界人员共同发起创办 ,已成功举办十一届 ,取得丰硕的成果 ,也吸引越来越多两岸年轻人参与 。每届的主题虽不同 ,但主旨和核心始终不变 ,都是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的研究交流为载体 ,不断推动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共谋两岸福祉。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融合推动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命题,契合两岸同胞的福汇官网共同关切和殷殷期盼,需要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研讨会上,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郑健表示,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 、血缘相亲 、文缘相承、商缘相连 、法缘相循,融合推动根基厚重、愿景光明 。以本次研讨会为平台 ,两岸学者学者可共商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共促两岸融合推动大势 ,同心同行、携手奋进,为加强闽台林业领域的融合推动 、助力打造海峡两岸融合推动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近年来,德化县不断强化与台湾在陶瓷 、生态、文旅、农业等方面的协作交流,创建了“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青年陶瓷创客‘i-china’计划”等协作交流平台,与台湾经贸理财往来 、人文交流协作等各方面异彩纷呈 、成效显著 ,为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推动新路,建成台胞台企登录第一家园、建设两岸融合推动示范区作出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 。
主办方介绍 ,研讨会的举办将有力促进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融合推动的研究 、交流与协作迈上新台阶,不断加强和拓展海峡两岸交流协作领域,不断提高两岸融合推动水平。将来,德化也将借助研讨会、“i-china”计划和目前筹建的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德化分院等平台与载体,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在民间交往 、生态建设、经贸往来 、共襄推动等方面的XM外汇代理交流与协作。
学术交流 共论生态与产业推动
研讨会上 ,与会的学者学者代表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并且开展了普遍的学术交流 。
闽江学院台籍副教授黄嘉龙认为,海峡两岸融合推动需要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流程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角度,要在生活 、生产、生态三个层面,连续促进多元的两岸民间交流 。比如生活生产上可以从衣食住行育乐、农林渔牧生产,结合生态角度从两岸协作研究、两岸生态旅游、两岸生态产业等各方面强化交流并相互学习 。
龙岩学院财政与运维学院院长、教授黄可权表示,良好的生态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养,整体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推动理念,持续生态首要,筑牢生态保养屏障 ,加快产业架构变更和财政推动方法转变,连续探索财政生态化 、生态财政化的特色推动之路,把福建具有生物多样性 、优越生态生态的独特优势 ,转化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推动的新动能 ,实现财政上升、山川增绿 、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台湾青年张宸睿从事野趣生境生态教育研究,在他看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推动应当以扶植在地产业为主 ,提升当地人的认同感且能获得财政上的反馈 ,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提高在地财政的一种方法,而且能额外得到其他产业链的孵化机会,例如有机农业、精致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等。
同样来自台湾的维哲生态与设计理论研究室主管人张示霖表示 ,海峡两岸的文化是共通不变。文化就是生活的方法,如食 、衣 、住、行 、育、乐等方方面面的表现。因此 ,海峡两岸要融合推动,首先得从共通的文化层面着手。“通过两岸积极 、有效地沟通与探讨,借鉴参考推动经验。”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有关课题研究和实践,为海峡两岸的融合推动贡献一份力量 。(泉州晚报记者 许文龙 陈小阳 通讯员 林婉清 吴有森 程小娇)